九久小说网

这个家没有温暖

九久小说网 2022-09-05 21:10 出处:网络 作者:天劫紫錦囊编辑:@春色满园
这个家没有温暖我住在荷兰优美的哈伦市(Haarlem)时,常到咖啡馆工作。当然,我不是唯一有这种社交习惯的人,J. K. 罗琳(J. K. Rowling)的第一本《哈利波特》小说大多是在爱丁堡的大象咖啡屋(Elephant House)
这个家没有温暖
我住在荷兰优美的哈伦市(Haarlem)时,常到咖啡馆工作。当然,我不是唯一有这种社交习惯的人,J. K. 罗琳(J. K. Rowling)的第一本《哈利波特》小说大多是在爱丁堡的大象咖啡屋(Elephant House)所写的。
咖啡连锁店星巴克之所以在全球开了两万八千多家门市,主要是因为许多顾客喜欢在那里工作。星巴克在商业上的过人之处,在于它在许多人认为舒适惬意的地方提供热饮。
星巴克的创办人舒兹(Howard Schultz)说,他在义大利萌生了创办星巴克的念头,而大家常认为义大利是咖啡馆文化的发源地。星巴克的推崇者说,星巴克把义大利的传统咖啡馆所独有的社交热情,与麦当劳的大众市场便利性结合在一起。
我必须坦言,对我而言,星巴克从来没有那样的魅力。它可能从一家义大利咖啡馆借用了一种元素,也从麦当劳借用了另一种元素,但没有一家星巴克能媲美我最爱去的地方。那个地方叫 Native,那是我们荷兰人会形容它「gezellig」的地方,这个字大致可翻译为英语的cozy(舒适惬意),它的名词是 gezelligheid,但这个字在翻译过程中遗失了很多意思。这个荷兰字专指一种社交温暖,换个说法是这样:我想念 gezelligheid 的感觉时,会回想起耶诞时光。那时外面很冷,一家人聚在家里的壁炉旁,屋内洋溢着美酒佳餚的香气。虽然 gezellig 这个字的使用主要是侷限在荷兰,但丹麦字 hygge 已进入美国大众的词彙。我觉得,hygge 比 cozy 更贴近 gezellig 的意思。
Native 咖啡馆是一个很棒的工作场所,我在那里感到温暖、积极、充满活力。我从哈伦市搬到格勒诺布尔大学(Université Grenoble Alpes)任教时,觉得那里的人热情好客,食物美味,自然景观美不胜收,唯一欠缺的是我最爱的咖啡馆——那个命名如此贴切的 Native(意为「当地人」)。我发现,置身于那个熟悉地点所产生的感觉,不单只是来自咖啡,也不像在亲密关係中与心爱的人在一起那么重要或强烈,而是介于那两种状态之间:一个提供 gezelligheid、又与在地社群相连的地方。即使咖啡本身的温暖衔接了实体温暖与社交温暖的领域,但是像 Native 样的地方,是一个让人与哈伦市社群相连的门户。
幸好,不久后,我的另一半在格勒诺布尔找到一个名为阿尔卑斯咖啡馆(Brûlerie des Alps)的地方,现在我每週三都会去那里工作。事实上,本书的多数研究是在那里做的。那里的咖啡很棒,是由一家人所经营的,其中一人叫朱利安,他为我推荐了几家美味的餐厅。他告诉我,法国最好的酒窖离我家仅二十分钟的路程。我和他聊过法国经济,包括 gilet jaunes(鼓动法国社会正义的「黄背心」运动的成员)。当时即将结婚的我,也从那里得知 enterrement de vie de garçon / jeune fille(直译是「埋葬年轻男女的生活」)在法语中是指婚前告别单身的「单身汉派对」或「单身女子派对」。
除了那里,我还能从哪里获得那么多元的社交资讯呢?
阿尔卑斯咖啡馆和 Native 一样,是为了供应、享用、分享咖啡所建立的,而咖啡是一种传达社交温暖的实体热饮。这两个地方都有很强的社交性与连结性,我觉得它们是以星巴克无法实现的方式来增加、放大、扩展咖啡的社交「内容」。这两个地方似乎都将其文化的茎叶与花朵,融入体温调节的实体性、生物性、演化性的根源中。它们以一种文化的方式,表现出我们渴望及有幸体会的社交温暖。我们不必像企鹅那样挤在一起,就能享受这种社交网络多元性所带来的温暖。
──汉斯.罗查.艾泽曼《做个有温度的人》
曾经有位长者对我说到她的家:「这个家没有温暖!」
我很能体会她的意思。因为她所描述的「家」,家人间基本上没什么连结,连国小的孙子都不想回家,非得要赖在附近的亲戚家,直到父母要回家前才匆匆返家。
那个「家」的妈妈,非常兇悍。爸爸妈妈都很少在家,爸爸不敢管孩子的教养,都交给妈妈。妈妈只要一回家,就是看功课、考卷,然后就是一阵阵轰天雷,通常孙子以哭泣收场—儘管孙子哭泣还会被骂。
那位长者也不敢介入,因为妈妈真的太强势了,没有人敢跟这位妈妈有不同意见。所以这位长者只敢跟我偷偷抱怨,但又跟我说,绝对不能让妈妈知道我们的对话内容。
摘文中所呈现的感觉,温暖、舒适、能连结,在我们文化中的家庭,不一定会出现。在家里感受不到心理温暖的孩子,如果做得到,就会拼命想往外跑,这是我的经验。
我们文化真的太少谈爱,互动也多以责任义务为主,缺乏温暖。由于过去流行打骂教育,某些家庭的亲子关係也相当疏离。有品质的谈心时间不多,连父母都可能跟手机合为一体。
(我多次在演讲现场调查,父母看手机比看孩子的时间多,是一种常态!)
我观察到这些现象,十分感慨。我跟家长上课的时候,除了沟通与情绪的内容外,会很常强调如何「爱孩子」,对我来说这才是根本。
如果实在不知道怎么爱孩子,又希望有个具体的指引,那就少点打骂,多倾听孩子,别带着那么多目的性,天马行空地自在聊天吧!
深深祝福您!!

0

上一篇:

:下一篇

精彩评论